,"也就是说,它确实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东西。"
赵莽点点头,这在意料之中。雷火筒作为明代火器,在史料中有明确记载。但吴志明接下来的话让他的手指不自觉地收紧了。
"问题是筒内残留的火药成分。"吴志明的声音低了下来,"我们检测出了锑酸盐...这种化合物直到19世纪才被用于焰火制造。"
实验室突然安静得能听见通风系统的嗡鸣。赵莽感到一阵眩晕,右手掌心的五个红点隐隐发烫。他强迫自己保持冷静:"有没有可能是污染?"
"不可能。"吴志明摇头,"我们做了三次不同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而且..."他犹豫了一下,"筒体内部的金属成分也有异常,含有微量的铱元素——这种金属在明代中国几乎不可能获得。"
时空悖论。这个词在赵莽脑海中炸开。一个明代制造的铜管,里面却装着后世才有的火药成分。就像有人穿越时空,将不同年代的东西强行拼凑在了一起。
"还有更奇怪的。"吴志明调出电子显微镜的图像,"您看这些鳞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屏幕上显示出雷火筒表面的鲤鱼浮雕特写。那些细密的鳞片在显微镜下呈现出精确的几何排列,每一片鳞片上都有一个几乎不可察觉的凹点。
"这不是装饰,"赵莽立刻意识到,"是信息编码。"
吴志明惊讶地看着他:"您怎么知道?我们刚发现这些凹点的排列有规律,正准备进行下一步分析..."
赵莽没有解释,只是从背包里取出一个老旧的黑色u盘:"用这个程序试试。"
u盘里装载着他父亲失踪前留给他的量子解密算法。五年来,赵莽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这个程序的存在,也从未找到过能与之匹配的加密信息——直到现在。
程序运行需要时间。赵莽走到窗前,望着研究所院子里那棵叶子开始泛黄的老槐树。父亲最后一次跟他通话时说过的话再次在耳边响起:"小莽,真理往往藏在时间的褶皱里,要找到它,你得学会同时看向过去和未来..."
"赵老师!"吴志明的惊呼打断了他的回忆,"程序破译出来了!是一组坐标!"
赵莽快步回到电脑前。屏幕上显示着一串数字:38°15'n, 111°52'e。
"这是..."吴志明迅速调出地图软件输入坐标,"老牛湾?就是发现尸体的地方?"
赵莽摇头:"不,更精确。"他放大地图,坐标指向老牛湾上游约三公里处的一段河道,"这里在明代是重要的水利枢纽。"
他突然想起什么,抓起手机拨通了小刘的电话:"我需要查阅县档案馆收藏的《河防一览》,立刻。"
《河防一览》是明代治水专家潘季驯的着作,详细记载了黄河各段的水利设施。当小刘带着这本珍贵的古籍赶到研究所时,已是傍晚时分。
赵莽小心翼翼地翻阅着泛黄的纸页,直到找到记载老牛湾水利工程的那一章。他的手指突然停住了——关键的一页被人为撕去了,只留下锯齿状的残边。
"水门图志..."赵莽读出残页上的几个残留字迹,心跳加速。明代在黄河险要处常设水门,既是防洪设施,也是军事要塞。而老牛湾水门在史料中记载极少,仿佛被人刻意抹去了存在痕迹。
"这组坐标指向的就是被撕掉的那页记载的位置。"赵莽轻声说,右手无意识地摩挲着掌心的红点。它们今天格外灼热,像是感应到了什么。
吴志明和小刘面面相觑。三百多年前的古籍被人撕毁,而今天他们从一个明代雷火筒上破译出的坐标恰好指向这个缺失的部分。这种巧合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
"我需要去实地看看。"赵莽合上古籍,做出了决定。
当晚,赵莽在研究所附近的宾馆里整理资料。雷火筒的检测报告、坐标地图、《河防一览》的复印件在桌上铺开,形成一张错综复杂的信息网。他反复查看鲤鱼浮雕的照片,试图找出更多线索。
手机突然震动,是一条加密信息:「不要接近水门。玄冥之眼不是传说。」
赵莽立刻回拨,这次电话居然接通了。
"周教授?"他试探性地问。周明是他父亲的大学同窗,物理学家,也是少数知道量子解密算法存在的人。
电话那头传来沙哑的声音:"小赵,你父亲的研究是对的。玄冥教确实存在,他们守护的东西...能扭曲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