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在叫喊,车轮在滚动,灯光在闪烁,哨子在吹响,人群在欢笑,人们在进餐。!我_的¢书.城? ^芜¢错¢内^容¢人类的生活多姿多彩而又一成不变,在极度虚荣和无涯苦难的长河中向前流淌,在这一切行为的后面,正如弗朗茨·韦尔弗(Franz Werfel)[10]所写,众神在极度的冷漠中狂舞。
● 12月20日
我在阅读《布登波洛克一家》[11],它就像古老的吕贝克城(Lubeck)上演的《福尔赛世家》[12]。我只能遗憾自己没早出生五十年到一百年。我们这个时代,生活过于丰富而让人无法理解。太多的城市千篇一律,人们的相遇和分离不再是因为感情受伤,因为这种聚散实在太常见了。同样,我们的朋友太多,却没有真正的友谊;书籍太多却无法吃透其中任何一本;质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数量。就这样,生活开始变得像电影一样,成百上千帧万花筒式镜头在我们的感知世界中一闪而过,还没来得及去思考,它们就已经消失了。
我希望生活在过去的日子里:一次旅行是长达几个月的事;社会和政治问题只从简单的“自由”与“保守”两个角度考虑;外国依然遥不可及;世界上的广大地区依然不为人知,充满魅力;仍然有值得为之效命的战争,以及值得崇拜的众神。^z¨h¢a*o_h/a\o~z^h^a~n,.?c¢o-m-
1928年
1月,凯南离开汉堡回美国休假。因对驻外事务处不满,他考虑辞掉职位。另外,他与埃莉诺·哈德订了婚,她是华盛顿新闻记者威廉·哈德(William Hard)与安妮·哈德(Anne Hard)的女儿。但未婚妻随后解除了这桩婚约,凯南因此深受打击。[13]同时,他的情人夏洛特·博姆和其他德国人的生活因战争、恶性通货膨胀和大萧条的影响遭遇了“真正的悲剧”,这也让凯南备感沮丧。他看不起很多美国人抱有的“永久繁荣”和“无节制的乐观主义”态度。“……或许这就是我一直都是一个极端激进主义者的原因。”[14]
情场失意的凯南事业却更上一层楼,美国国务院一项为期三年的语言学习项目接受了他的申请。?幻.想?姬, ?首*发¢凯南选择了俄语。凯南家族里还有一位乔治·凯南(1845—1924),他曾在俄国探险,是凯南祖父的堂兄,是一位杰出的楷模。两个乔治生日相同,其他方面也有诸多相似之处。国务院派小凯南先到柏林,再去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德语中称为“莱瓦”(Reval),那里是了解苏联的窗口。在此之前,他已经开始自学俄语了。
● 3月1日,纽约
百老汇街和33号街这里有五层交通网,五层闪烁的铁轨和震耳欲聋的车轮响声!
在这座城市地下交通的最深处,城郊通勤列车从回荡着轰鸣声的宾夕法尼亚车站驶出,沿着地下更深处的交通线急驰,直到再次上升,到达灯火通明的长岛站台。这趟路线的上一层是进入33号街车站的B.M.T.地铁,长途特快列车在拥挤的站台驶入驶出,刹车时发出刺耳的摩擦声,与第三条铁轨相交时蹭出的电火花四处乱溅。再往上一层是幽深的哈德森隧道(Hudson Tubes),俗气的白色圆柱与拱顶建筑,还有川流不息的人群,车站的投币箱叮当作响,盖过了列车的轰隆声。顶层的街面上,车辆嘎吱嘎吱地行驶在“L”形的柱子间,而头顶上的高架铁路列车正往来于另一个平面里的站台之间,在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穿行。
中央车站北面,一座崭新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大楼并无特别之处,但是,经过车站汇聚到公园大道(Park Avenue)的各条高架桥街道却不打算绕过这座全新的建筑。两个巨大的拱门从北向南穿过大楼,在不久的将来,拱门间川流不息的车辆会让人依稀想起游人如织的加利福尼亚,那里总是有汽车从大树底部的洞口钻出来。
我满脑子奇思怪想,黎明时分在这座城市里四处徘徊,欣赏着这里无限的变化,即使在这么早的时间,这个城市依然充满无尽的活力。
● 3月17日,华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