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显是一个性格“谨介”,谨慎而又耿介的人物。他“不好狎”,无恶习,甚至不愿意到市肆中去。他本来也是儒家子弟,但年少时遭遇五代动乱,未曾读书学习。太平兴国年间,太宗赵炅让他熟读《军戒》三篇,算是有了文化。太宗可能看到了他的才干,所以提拔他很快,不久就做到枢密使的位置。当时的枢密副使有寇准等人。寇准乃是一个词锋锐利的人物,嘴上不饶人,对王显或有不恭;而王显工作也有失误,寇准就抓住他辫子讥讽他,但他“护短”不肯改。太宗知道他这个毛病,多次批评他。
王显并不是完人。他做枢密使时,太祖时代的老臣张永德也同时为枢密使,但在朝廷宣读任命书时,王显的名字居然在张永德之上,史称“时人讶之”,当时名流很惊讶为何会这样。据说王显为了“自固”其位,常常矫情,厚待下属买好。他在出任藩镇时,也曾有过纵容部下扰民的记录。史称“论者非之”,宋代的清议,说到当朝人物时,对他的作风有非议。在我看来,王显最大的错误是与傅潜互相攀附,以至于蒙蔽了时人对傅潜的批评。导致傅潜一直在河北前线充任总司令,折了大将康保裔,更将契丹放过防线,令其纵马中原,甚至越过黄河,抄略了山东。
但他在治理地方时,也有政绩。
咸平三年(1000)春,他被改授山南东道节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定州路行营都部署、河北都转运使兼知定州。就在这里,他将前线的边镇治理得井井有条。到了任期满时,当地吏民都跑到朝廷派驻在当地的驻泊都部署孔守正那里,去自发表扬王显的治理成果,并表示愿意让王显继续留在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