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请尽快派遣使节来契丹进入实质性谈判。\6¢妖.墈,书,罔\ ,更,新?醉,全.
这两个意见透露出来的信息极为密集丰富。
这封信,王继忠不怀疑萧太后会看到,于是借机向萧太后明示:我王继忠正在要求宋廷尽快先派使者来谈。
“澶渊之盟”,是谁向谁先派使者?
这不是个小问题。
除了政治面子问题,还有个主客场的谈判优势问题。
历史上来看,王继忠事实上代表了契丹一方,是他先向宋廷通问,随后萧太后派出了小校。但这些还都不算是“正式谈判”。那么,“正式谈判”,在哪里呢?现在契丹领袖已经离开了上京,正在雄州之北;大宋领袖也即将离开东京,正在准备开往澶渊。那就只能在各自的行在所在地。使者所到的对方行在,就是对方的“主场”,自家的“客场”。主客有别,形势有异。王继忠等于在暗示真宗,不必计较主客场,我王继忠在契丹,自有在曹在汉的计较,我王继忠既然邀请宋廷来人,就心里有数。!j+j·w\x¨c¨.,i¨n^f-o.
另外,表面上看,王继忠似乎在劝谏真宗放弃关南瀛莫二州,或讨论关南归属,屁股似乎坐在契丹一方,但事实上,这是在向真宗巧妙透露契丹谈判的底牌,是要真宗做好应对的准备。信件要出境,难保契丹不会拆看,所以,这信也是曲折地转给萧太后看,意思还不是表露自己的忠诚,而是告诉她:如果宋师固守瀛莫二州,则“我契丹”试图靠谈判索回关南之地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此意不可,那么出路在哪里?
谈判,折冲樽俎之际,不是比谁更凶恶、更强大,也不是比谁更有脾气、更有血性,甚至不是比谁更合法、更正当,而是比:谁更有智慧找到妥协之路。
这条路,王继忠没有找到,也许找到了,但他期待着由中原和草原的领袖们自己去提出。
这条路,萧太后也没有找到,也许找到了,但她期待着要价更高,所以兵围瀛州,志在必得。
这一条妥协之路,真宗找到了。.8^4\k/a·n¨s·h`u\.`c/o*m_
瀛州保卫战之间,真宗得到了王继忠的回信,看后,对辅臣们说:“瀛州素有备,非所忧也。欲先遣使,固亦无损。”
我大宋瀛州一向有战备,不是值得忧虑的问题。但你说先派使者到草原,也没有什么损失,可以。
于是回复王继忠,答应他的要求,尽快派遣使者。
朝廷随即招募了一位神勇军军士名叫李斌,手持信箭作为随从。神勇军,是中央禁军也即正规军的一个番号,此外番号尚多,如捧日军、神卫军、龙卫军、拱圣军、胜捷军、骁捷军、龙猛军等等。这些军人都是从各地乡兵和地方招募而来,高个头,多在一米八左右,有威猛之相。
还要正式选一位有胆有识的正式使者,于是令枢密院选人。有一位殿直也即朝廷的闲职武官,名叫曹利用,他就是后来平定岭南“陈进之乱”的名将。此际,他正想着如何报效朝廷,听到朝廷招募出使契丹之事,就到枢密院上书自陈,说是“倘得奉君命,死无所避”。真宗得到推荐后,很愉快,对辅臣说:“契丹首先表露诚恳,愿意请求同结和好,使者虽然行走于两军之间,实在也没有什么危险。但是作为一个小臣听到朝廷命令就请求出行,这作风也实在值得嘉奖。”
曹利用袭取父荫做到朝中小官,但他少年时代就喜欢谈论天下大事,善于辩论,口才好,为人慷慨,有大志。所以遇到这样的机会,在他人患得患失之际,他脱颖而出,成为“澶渊之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真宗当即给他升官,为阁门祗候,假崇仪副使。阁门祗候是朝廷做具体事的科员,崇仪使则属于正七品的荣誉散官,副使,就在七品之下。所以这俩职务都不算高,但都算武职中的文官。真宗似乎有意不让谈判者品秩太高,很低调。
曹利用带上给契丹的书信、给王继忠的手诏,出使去了。
瀛州保卫战
与此同时,真宗开始亲征。
契丹则在阳城淀王超眼皮底下得到休整之后,沿葫芦河来到关南,直抵瀛州城下。值得注意的是:此行,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