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K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LK小说 > 大宋帝国三百年:真宗赵恒 > 第93章完结

第93章完结

毕士安“大计已定,唯君勉之”这话透露出,他与寇准共同做成了“澶渊之盟”这件大事。~e/z\k!a/n.s`.!c?o?m+

二、由于“澶渊之盟”,大宋得到了“久盟”的和平红利。

三、“澶渊之盟”以后,破除了西夏纵横于两国之间,玩弄“三国志”的战略威胁。

四、寇准因此而进入“古所谓大臣”之荣誉行列。

这算是《宋史》为寇准所做的盖棺论定(另有批评寇准之处,暂不论)。

大宋名臣范仲淹对寇准的评价是:“寇莱公(寇准曾被封为“莱国公”,故史称“寇莱公”)澶渊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动如山,天下谓之大忠。”“左右天子”,的确是寇准在“澶渊之盟”时的做派。在许多具体的军政安排中,寇准常常违背真宗的旨意,史称“或违上旨”。/躌+4?墈?书¢ _追*最.新-璋¨結.等到有了盟约,寇准很得意,还对真宗说:“使臣尽用诏令,兹事岂得速成!”假如臣全都用陛下的诏令处理军政大事,和约一事哪能这么快做成?这话说得很“无礼”,但真宗本来就在这件大事上倚重他,把他做了主心骨,所以并不与寇准计较,不仅不计较,还被他逗笑,还很宽厚地赞许、慰劳了他,史称“上笑而劳焉”。

王安石曾有诗句道:“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 国家之所以到了神宗时还处于和平之中,没有战争,连王安石都很感激寇莱公。

考历来对寇准推演“澶渊之盟”的评价,我最为欣赏的是陈瓘之说。

陈瓘是徽宗朝的名臣,不为时局所容纳,一生颠沛流离。但他对史上故实往往有高妙见解,著作多种,其中一种为《论大事记》。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佚名《宋史全文》等都引用了他的议论。关于寇准景德年间事,陈瓘说:“当时若无寇准,天下分为南北矣。然寇莱公岂为‘孤注之计’(按:王钦若诋毁寇准,对真宗说寇准‘左右天子’实为‘孤注之计’。′卡¢卡·小,税/王? ~免-肺·阅?犊!此事容当后表)哉?观契丹之入寇也,掠威虏、安顺军,则魏能、石普败之;攻北平寨,则田敏击走之;攻定州,则王超等拒之;围岚岢军,则贾宗走之;寇瀛州,则李延渥败之;攻天雄,则孙全照却之;抵澶州,则李继隆御之。兵将若此,则亲征者所以激将士之用命。”

陈瓘的意见是,寇准之所以敢于“左右天子”,是因为他明晓大宋实力,并天才地推演出可能的结果。因此,这不是后来被“奸臣”污蔑的“孤注之计”,而是沙盘推演之庙算决定。

王夫之论“澶渊之盟”

后来的王夫之,在他的《宋论》中,用了一个章节的篇幅,专门谈论“澶渊之盟”中的寇准寇平仲,更雄辩地补充了陈瓘的看法。

王夫之的意见可以大略表述如下:

一、寇准在澶渊整日与杨亿等人饮博歌呼,固然无“戒惧”之心,导致王钦若编造了“寇准以陛下为孤注”的谗言,但这很可能不是“谗言”,而是王钦若等人的真实看法。

二、当是之时,整个宋廷,几乎没有一个人知道寇准之所以举重若轻、饮谑自如,其实是对时局透辟认识之后,有所仗恃。换句话说:寇准知道大宋安全系数相当高,知道此役有必胜之条件。而王钦若之流,面对契丹“举倾国而来”,一开始惊魂丧魄,除了高琼、杨亿(事实上还有毕士安、王继英)之外,“皆巾帼耳”,所以阻止寇准主张一战和迫令真宗亲征的谋略,等到寇准大功已成,这才看到同样都是同僚,但智慧的差距居然如此之大,于是有了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