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子赵祯即位
丁谓、王曾、冯拯、曹利用等中书、枢密两府大臣得到真宗上仙消息后,匆匆赶往延庆殿。?2`8_l\u`._n`e′t¢一干人的号泣声,回荡在大殿雕梁画栋之间,久久不得平息。
在这场历史性的哭泣间歇,众大臣听到了帷幕后面原皇后、现太后刘娥的严厉之声,她说:“有日哭在,且听处分!”
有哭的日子,现在,且听大事安排!
这个女人不寻常!诸人一时止住哭声,听太后发布意见。
太后令执事宣布大行皇帝口头遗诏,由王曾记录。
遗诏有言:“太子即位。”
于是皇太子赵祯在柩前即位,正式成为大宋帝国第四任皇帝,史称宋仁宗。
诸臣匆匆拜谒新君。
遗诏有言:“皇后刘娥为皇太后,杨淑妃为皇太妃。”
王曾听到这里,搁下笔说道:“适来不闻此。”我刚才没有听到这个意见。这是他在婉转地否定这个意见。他认为柩前宣布“淑妃”升为“太妃”不合礼法,应该“他日议之”,此事不必载入遗诏之中,且此前在先帝面前,不曾听过要“尊礼淑妃”说法。?精-武+晓*说¨网\ ·追!嶵′欣_章*劫,
丁谓则带着怒气说:“参政你这是要擅自改动制书吗?”
王曾与之辩白礼法的制度规定,大意说太子践祚、皇后升级乃是礼法定制,而遽然封杨淑妃为“皇太妃”,并没有经过中书政事堂讨论。此事当往后延宕而定。
丁谓也不服气。各持己见中,同列无人赞同王曾,于是王曾保留自己意见,顺从了太后宣布的遗诏意见。
皇帝驾崩,朝廷内外,议论纷纷,人心浮动之际,只有王曾“正色独立”,所以,虽然人们慑于丁谓权势,但还是在内心倾向王曾,史称“朝廷赖以为重”。
太后不动声色,看着、听着,但她很快理解了这位反对自己意见的王曾,他恪守礼法的“持重”,让她动容。她暗自认为这是一个值得信托的社稷之臣;而丁谓“绝对服从”的姿态,与王曾比较中,则让她多了一点疑窦。~餿.嗖_暁?税?惘? ·首+发·与此同时,丁谓的种种往事,那种附和先帝“怪力乱神”般的“祥瑞”故实,在刘娥这里,开始有了不同的意味。
遗诏又规定:“军国事兼权取皇太后处分。”
这句话,“军国事兼”是指“军事、国事兼有”的意思。“权”是“暂时代理”的意思。皇太后传达“遗诏”,用了这个“权”字,足见她的襟怀之坦荡。但是诸臣退下,王曾在中书草写这份制书(而后向天下宣布)时,丁谓提出讨好皇太后的意见,要王曾将这个“权”字取消。王曾不干,说:“政令出于中宫皇太后处,而不是君王处,这事已经是国家的‘否运’(也即厄运、坏运),称‘权’,还勉强可以向后人昭示君臣不得已的措置。且皇太后言犹在耳,哪里可以改掉呢!”
丁谓想想也是,不再争论。
此事,太后也已经知晓。史称丁谓因此“忤太后意”。
丁谓在为太后“揽权”,反而让太后不快,通过此事尤其可以见太后立身之正。她受正统理念影响,维护的是大宋社稷之道义天下。丁谓讨好太后反而丢分,此事不仅可以见出大宋君臣之间的风气,也可以令人一瞥命运的加减乘除。
契丹派使团吊慰
《遗诏》颁布,有大赦令,百官进官一等,优赏诸军,并特意规定:建造山陵寝宫所发生费用,“无以赋民”,不许因此给纳税人加赋。
宰臣丁谓为山陵使,负责真宗陵墓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