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K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LK小说 > 大宋帝国三百年:文功武治宋太宗 > 第129章完结

第129章完结

历史上的张良,作为韩国贵族后裔,不能容忍嬴秦的存在。`第^一*看~书+枉~ ′哽+新!蕞·快¨士大夫的尊严在此。嬴秦存在一天,韩国灭亡的国仇家恨就不能化解。于是有倾尽家财招募勇士的博浪沙一击,却未能如愿,于是投项羽、投刘邦,最终演成“倒秦”大业,随后即退隐,并不恋恋于什么万户侯。所以史上有一个动人的说法:“人道汉高用子房,谁道张良用刘邦”!就像张良终生的目标是“倒秦”一样,赵普此时的目标是“倒卢”,张良做到了“倒秦”,赵普做到了“倒卢”,二人借助的都是帝王的力量,帝王,不过是“倒秦”或“倒卢”的工具。所以,我倾向于认为:谋士赵普,是“赵廷美—卢多逊”大案的第一推手。

但在“倒卢”之后,赵普应该有天良发现。

此人“辣手”也有限度。他似乎没有那种“仇恨万丈”的怒火。.微-趣`小′税?徃. \首_发¨当他达到预期目的时,也有适可而止的君子风度。

对卢多逊,当他知道自己已经胜券在握时,甚至多次暗示卢多逊,可以提前退休,从此既往不咎。卢多逊就在这一个紧要关头,有了“驽马恋栈豆”的愚蠢,就像笨拙的马儿,走在凶险莫测的华山栈道上,看到悬在空中的栈道缝隙间的一粒豆子,也要停步去舔食,全然不知此境有多么危险。

最后,卢多逊在赵普的罗织下,被发配崖州,这时,赵普的亲信李符有了落井下石的主张。他对赵普说:“崖州虽然在遥远的海中,但那里水土还很不错。我知道有个地方春州,虽然很近,但此地瘴气很毒,到了那里必定一死。不如让卢多逊到春州去。”

春州,在今天的广州阳春市,是传说中的瘴疠之地。李符此言,显然有讨好赵普的意思。史称“普不答”,赵普没有回答。

赵普为何不回答?我认为赵普在这个“严重的时刻”忽然有了警觉。也许就在这一时刻,他能想起并明白“君子不为已甚”的古训,读过“半部《论语》”的他,也应能想起夫子的严厉批评:“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s¨o`s,o/s¢h′u~.+c,o,m\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庸恶陋劣之徒可以共事服务于邦国吗?这种人他没得到职官或富贵时,怕得不到;得到后,怕失去。一旦害怕失去,那他就什么坏事都敢做了。

孔子这话可以称作识别局中人的铁律,是使人获取政治洞察力的著名原典。理解这句话,可以帮助认识政治生活和伦理生活。这话也为后来的批评者多次引用,王夫之、乾隆皇帝都曾引用夫子这段话来批评赵普,认为赵普正是这样患得患失的“鄙夫”,认为正因为赵普是个“鄙夫”,所以,挑唆兄弟反目,锻炼赵廷美大狱,陷太宗于不仁不义,这类事他才干得出来。

孔子所谓“鄙夫”,主要是指君王以下的公侯大夫。这个阶层之间的权力争夺是残酷的。圣人用心良苦,但效果有限。不过也可以反过来说:虽然效果有限,但圣人并不停止言说。如果没有德治教化这类言说,官场就会呈现出纯粹的丛林法则。孔子儒学多少限制了君王公侯们直截了当作恶的可能性,从法上之法,也即纯粹伦理方向,给执政指出了一条道德修炼的路径,成为垂训俗世的法则。朱熹为《论语》做“集注”,论及本章主旨,语气极为峻烈,大有“痛诋”的风格。朱熹说:鄙夫之流,“小则吮痈舐痔,大则弒父与君,皆生于患失而已。”又引北宋大儒胡安国的老师靳裁之的意见说:“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朱熹总结说:“志于富贵,即孔子所谓鄙夫也。”如此理解“鄙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