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王得一,他是一位道士,常到禁中与太宗讨论国事,往往就到夜半。他敢说话,说到外面的舆情,有一次就赞誉襄王有“人望”,请太宗立他为太子。太宗心动,不久,又与寇准一番话,定下太子。于是以襄王赵元侃为开封尹,改封寿王,这就是帝制时代,大宋由皇子升迁为帝王的一道程序:改封王,做京师令尹,以此历练从政经验。
到了至道元年(995)八月,正式册封赵元侃为皇太子,改名赵恒。
从唐代天祐年间以来,中原多故,乱世中,没有来得及施行册立皇储,于是这个大礼停废几乎有一百年了。太子礼施行隆重而又简捷。太子赵恒处处守礼,甚至在做了太子后,还上书要求一如既往地与诸兄弟一起朝见父皇。诸臣参贺时,赵恒也总是走下台阶答礼。温文尔雅,谦逊冲和,他的做派为人所赞赏,史称“中外胥悦”,朝廷内外都很欣慰。
王继恩试图改变“人望”如此之高的皇位继承人,等于在做一件他做不到的事,实属于“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
吕端大事不糊涂
至道三年(997)二月,太宗病重,文武百官都到崇政殿问候起居,从皇太子、亲王,到诸臣,都到佛寺去修斋,为太宗祈福。
就在这个期间,宣政使王继恩决计谋立太宗长子赵元佐。他实在担心现任皇太子赵恒的“英明”。于是找到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来商议“大事”。几个人就经常说一些太子的坏话。恰巧太宗的李皇后也不怎么喜欢太子,而喜欢赵元佐。赵元佐和太子赵恒都不是她的亲生儿子,而是李贤妃的亲生儿子,李贤妃已经死去,李皇后大约是看到赵元佐的疯癫,动了女人家家的恻隐之心,所以心理天平总是倾向于赵元佐。这个微妙的情感被王继恩捕捉到,他以为这也许就是一个机会。于是在太宗病重期间,与李皇后故意不安排赵恒在太宗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