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武昌起义的消息传至昆明,蔡是当时云南最大的实力派,召集全体干部密议之后,蔡被公推为革命政权的云南都督,云南就在一九一一年十月三十日(阴历九月九日),向清廷宣布独立了。~优+品*小-税~旺* ′追?蕞?新+璋-洁,既独立矣,蔡都督坐镇昆明,一支由唐继尧率领,以同盟会员为骨干的北伐革命军,就从云南攻入贵州。贵阳既克,云南蔡都督乃向南京的革命政府力荐唐继尧出任贵州都督。半年之前,唐某还只是滇军里小小的管带(营长),一夕之间,连升四级,如今竟能与名重四海的蔡都督平起平坐,非松坡何以致此?唐对他的老长官、老学长的感激之情岂待细说?
松坡进京,蓂赓返滇
可是蔡对唐之恩高德厚,犹不止于此也。蔡锷之志不在云南一隅也。蔡原是个光芒四射的全国性人物,再加个名重四海的老师,狂为吹嘘,进步党人群抬轿,革命党人拼命拉拢,松坡也早已名扬海内。清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北洋军举行有名的‘彰德会操’时,袁为阅兵大臣,蔡锷亦被指派为审判员,就颇为袁氏看重,而隐有选拔之意。,零·点+看_书/ ¨首?发′迨袁氏企图称帝之时,袁嫌北洋诸将,尤其是自己的老班底──一虎一狗,‘暮气太重’。段祺瑞身为陆军总长,对部内政务,一问三不知。冯国璋方面大员,公书鞅掌,每晨高卧至十二时,犹在床上,成何体统?所以他要毁军练军,成立‘模范团’,训练新军,一反老北洋系不用留日陆军学生之往例,来重用士官生,以消除暮气。他心目中所看重的就是蔡锷。蔡锷师徒为此亦颇感袁氏这个老伯乐的知遇,而颇有投效之心。因此梁、蔡师徒都认为蔡某非池中物,不应久困边囤,而急于离开云南。但是云南黑金(当时所谓‘云土’)遍地,富庶侪于江浙,地接异国,可进可退,此一绝佳地盘,岂可轻弃,因此他们认为蔡氏这个飞天之龙一去,云南就应由唐某这个地之头蛇接长,才属万全。如此经梁氏之党,在袁的面前一再说项的结果,终于得到袁的默契,将蔡氏调回其母省湖南,蔡之原缺,由唐继尧返滇接长。消息一出,蔡、唐两方固然皆大欢喜,而云南省内却引起了小小的茶壶之内的风波,盖省内固不乏野心家也。,小/税-宅, ?已~发?布`罪′芯?章~结·因此拒唐、迎唐两派在昆明街头难免就剑拔弩张了。所幸离职将军犹在省内,余威未减,经过蔡将军一阵吆喝,反对派销声匿迹,唐继尧回滇,也就和平接班了。【大陆出版的‘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辑,就收集有两派遗老各说各话的回忆凡四十一篇之多,可读性甚高。至于可信度如何,那就看读者本人的火候了。】
由唐领衔发动的云南起义
可是当蔡锷于民二(一九一三)夏季,二次革命刚落幕时回到北京,却发现袁氏并无意要他还湘出长方面,相反的却饵以高位(陆军总长或参谋总长以替段),以待机。为此袁亦未始不具诚心。盖从袁的角度看来,若践前诺,调蔡锷长湖南,只是于心腹地区另添一‘藩镇’。二次革命后,袁好不容易去掉个谭延闿,怎能再换上一个更厉害的跋扈将军蔡锷?但蔡毕竟是个人才。在没有枪杆、没有地盘的条件之下,量材而器使之,未始不是有功国族的槃槃大才也。不幸当时北洋系的确暮气已深,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早成绝物,忽然飞下来的‘空降部队’(国民党部队中的巧言,意思是由中央忽然派下的光杆儿指挥官),就着陆无所了。蔡君留京三年,干了个他一窍不通的经界局督办,怨声叹气,最后还要找个妓女小凤仙来打掩护才潜出藩篱。谁知这个美的掩护,对个英俊多情的青年将军,也不是好玩的。他后来丧命的喉疾,竟被误诊为花柳,而患者亦自信不疑,是否即因为庸医所误,而使一代英豪,不永其年?读史者悲之也。此是后话。
总之,当蔡锷溜出北京,经日本、安南,于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十九日,转返昆明时,他师徒的原计画,是由蔡锷从唐继尧手中拿回云南都督一职,然后统率当年旧部,网罗各界反袁分子,重建云南为根据地,以与袁姓皇帝作长期之决斗的。可是蔡氏行装甫卸,便已看出今日云南的主客形势,以非复当年。今日之唐将军已非三四年前之唐管带(营长)。他今日只身来滇,只是洪宪王朝通缉待捕的捕逃犯,而非当年西南一人之蔡都督矣。他若能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现将军首义讨袁,或有可行;若不知轻重,以老长官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