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民元老国会
在以上论袁诸篇里,我们对民初的国会着墨无多。?晓¨税~C~M_S! ^追.最^新·璋!截¢因为在那一阶段,中国政治圈内的主要矛盾在孙、袁之间。而孙、袁二公着重的都在枪杆,国会所发生的作用太小了。多说了反而浮云蔽月,有失真相。迨孙公的枪杆被袁公的枪杆打败了,袁对国会不但继续任其存在,他对国会之内的国民党也还礼遇了一阵子。原因是他知道国会里,有国民党籍的议员,并不一定拥护孙文,甚至是反孙的政客;更重要则是,袁还要利用国会来把自己扶正,由临时大总统变成正式大总统。待他被扶正之后,他就把国民党籍的议员全部开革了。国民党的‘多数’一去,只占‘少数’的进步党的国会就瘫痪了。
袁搞垮了国、进两党的国会之后,本想组织一个御用国会来做他的橡皮图章。可笑的是,他那时还去古未远。这个地球上除掉皇帝之外,先进的国家里,还未见过第二种独裁制度,所以他搞来搞去,只搞出个半调子的‘参政院’来‘拥戴’他做皇帝,终于弄得短命而死,遗臭万年。·3*4_k,a*n′s¨h+u!.¢c\o~m_他那时如果只做个党主席,或党总裁,如后来的蒋、毛二公者,则段、冯二将,又怎敢搞窝里反?蔡锷小将,又何敢称兵犯上哉?朋友,袁的时代还太早嘛。蒋、毛二公那套‘现代’本领,他还未练出来呢,所以他就吃瘪了。因此在袁的时代,国会尚未构成个夺权的单位,写历史的人,也就让他老人家暂时靠边站了。可是在段祺瑞时代就不同了。黎、段二人此时旗鼓相当,都独裁不了。黎要利用国会以反段;段则要利用北洋系的地方军阀来制黎,国会就不再是‘橡皮图章’,或‘拥戴机构’了。因此现在倒是我们应该把它老人家揭揭底的时候了。
国会是今后五百年的中国,必不可缺的一种政治建制。至于它在最后落实成怎样的一个‘定型’,今日似尚言之过早。只是它是个与民国与生俱生的,在民初虽然作用不大,毕竟是值得一叙的制度,下篇当以较详尽的篇幅概括之,或可为今后有心法制者,做点备忘工作也。(一九九九年一月二十六日于北美洲)
段祺瑞和所谓‘皖系’是什么回事?
在一部‘民国通史’里,笔者在不同的拙著中,曾一再强调,最令史家和读者们感觉头痛的,实在是民初‘军阀混战’那一段。′我~地,书\城* /追?醉^歆,漳+結¨据个人对民国史数十年的探索,那些从事混战的大小军阀,就不下数千人。跟他们枪杆打转的,还有数不尽的政客,和党人。他们结党为公,或结党营私,忽聚忽散,朝秦暮楚,你要把他们清理出个头绪来,那真是治丝愈棼,不知伊于胡底。不信您去翻翻那一套西方‘剑桥学派’,由已故汉学大师费正清所主编的、最权威的‘剑桥中华通史’,看看它底第十二册,有关民国军阀那一段(有汉语译本)您就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你要选用它作教材,去大学或中学课堂授课,那就变成不知所云了。
一扇玻璃窗,四个方块块
其实一部军阀混战史,历时不过十六年(一九一二─一九二八)。真是无巧不成书,历史家如把这十六年分分阶段,它不多不少,四四一十六,整整四年一段,可以顺序排列如下:
袁氏当国,一九一二─一九一六
段祺瑞的皖系主政,一九一六─一九二○
曹锟吴佩孚与直系政权,一九二○─一九二四
张作霖张学良的奉系父子配,一九二四─一九二八
你如再把他们四组,分别划成四个方块块,像一扇四块玻璃的玻璃窗。按时间先后,你再录下他们各组的大事记。如此的一扇嵌字玻璃窗,就是这十六年军阀混战的编年史了。清清楚楚,一丝不乱。笔者在前篇拙著里,就曾替他们装过这扇玻璃窗。因这玻璃窗,很简单明了。装卸都很容易,记忆不难,这儿为读者就便参考,就重提一下,如上列。读者稍事浏览,便可终身不忘。
一场混战,四个圆圈
至于他们之间的混战,我们也曾制出简单的图表。把这十六年的混战双方或多方,画成四个圆圈圈。以一个圆圈代表统一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