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易》、《乐》、《春秋》作为六经。孔子收徒讲学时,选用了这些
典籍作为教材。不过,孔子所讲授的礼、乐和旧的富有鬼神迷信色彩的礼、乐已有很大
的区别。他认为,《乐》教,可以使人“广博易良”;《礼》教,可以使人“恭俭庄敬”
(见《礼记·经解》)。孔子还说过: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在孔子看来,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
的依据。因此,必须“立于礼”(《论语·泰伯》)。礼所包括的范围很广,从国家的
典章制度,直至个人的行为准则。
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礼书,有《周礼》、《仪礼》和《礼记》。《周礼》是讲周朝
官制的,《仪礼》是讲各种典礼节仪的(如冠、婚、丧、祭等具体仪式),《礼记》是
孔子学生以及后人传习《礼经》的记录,内容有关礼的性质、意义和作用。东汉学者郑
玄分别给《仪礼》、《礼记》作了注解之后,才有了“三礼”这一名称。“三礼”都与
孔子礼的思想有关,但只有《仪礼》(17篇)是由孔子整理编订的。
《周礼》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