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之中,有一点则为大家所公认,即明代医学家吕复之所论:“乃观其旨意,殆非一
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
《汉书·艺文志》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还有扁鹊内、外经等。何以分
内经、外经,犹《易》之有内、外卦,《春秋》之有内、外传,《庄子》之有内、外篇,
《韩非子》之有内、外储说。故知医学之分黄帝内经、外经等,只有次第名而并非有何
深意。今《黄帝外经》早佚,唯《黄帝内经》尚存。
《黄帝内经》成书后,在其传抄流布过程中,既有内容的散落,也有掺入和补撰,
在历代注释整理中,也增加了该书内容。因此,出现了何为原文?何为讹传?何为杂入
等难以分辨的混乱局面,为研究者的辨析鉴别造成了困难,也时有争论。《黄帝内经》
流传甚广,现就今之《素问》、《灵枢》分述之。
《素问》:公元6世纪,全元起首次全面注释,当时第七卷早佚,故只有8卷。公元
762年,王冰次注,称为《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其中除72—73篇有目缺文外,
经王氏补入“旧藏”7篇。11世纪,北宋校正医书局对王氏注本再加校勘注释,改名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成为宋之后历代刊刻研究之蓝本和依据,刊刻者有数1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