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K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LK小说 > 大宋帝国三百年:真宗赵恒 > 第46章完结

第46章完结

尧将天子之位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这类革故鼎新的大事件,就是因为“时”之所至。~8*6-z^w^w^.`c*o`m*

综合而言,儒学将这种“礼运”也即“战略机运”的次第顺序表述如下: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

——《礼记·礼器》

大宋此时讨伐契丹,名正言顺,符合“称”道;收复失地,符合“宜”道;保存文明,符合“体”道;顺应人心,符合“顺”道;唯一不符合的是:机运未临,不符合“时”道。

“时”道与“天命”有关。“天命”未到革故鼎新之际,怀抱希望,韬晦等待,是圣贤姿态。

周武王征伐殷商,曾在黄河边孟津这个地方,会集了天下同盟军八百诸侯。盟邦所有的首领都认为“纣可伐矣”,但周武王感觉到“天命”还没有来临,也即机运之“时”未到,于是改变了征伐规划,“还师”,回到封地。/衫-巴\看^书/蛧_ ~已·发\布!醉·鑫?璋,踕\两年之后,再次兴兵,一举克灭殷商(此类故实有传说成分,不论)。

现在已经可以看清楚:公元1937年,国府如果不是迫于国内或邪或正之种种激情压力,对日战争再晚几年,譬如,晚两年,到1939年9月,德军袭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时,中国再对日宣战;甚至可以更晚,到1941年12月,日军袭击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中国再开始对日宣战;如此,更加成熟的中国军队在兵精粮足的准备下,乘时而动,也许将会有更大战果;吾土吾民也许不必付出那么惨重的代价;中国也许有望在战后“雅尔塔体系”格局中,获得更重要的政治利益。

懂得何时动,何时不动,是一种极高智慧。乘时,是顶级政治谋略。它需要理性清明的“政治成熟”。这种理性,潜隐之际,在坊间、在庸常之辈看来,往往被认为是“怯懦”或“软弱”。

天机秘运,阴阳潜施,非寻常头脑可以感觉,更不是血脉偾张激情四射一味豪迈的人士可以感觉。¨6·吆′看+书\王. .罪?欣.璋*结?哽*欣~哙¢理解机运,也即“时”之所至,需要天才洞察力。人类,智力方向的差异是经验事实,普通人达不到的洞察力大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就是令人眩晕的深渊。不承认这种差异,论“复仇”、论“机运”、论“战略”,甚至论“正义”、论“责任”、论“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瞬间即可呈现“平庸的深刻”,此情此景,茶余饭后之坊间常见,传媒评论之专栏常见。快意中慷慨陈词莫甚于此,泛起的群情激奋往往如此,但它却不是洞察力大智慧所在。近代以来,被“民意”裹挟的政治败笔并不少见。

所以《尚书·大禹谟》一面承认民意不可违,一面又坚持天道不可违,统合这两个富有张力的思想,就是这两句著名的古训: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

不可违背天道以求民意的赞誉,不可违背民意以满足一己之私欲。

第二句话,人多耳熟能详,第一句话,则知而行之者寥寥。

“天道”与“民意”可以是一致的,如“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就是这种一致性的表述;但有些时刻,可能是不一致的。当此之际,圣贤人物就要有所担当,宁肯担负起可能的骂名,也要求得政治的平衡。“天津教案”中,“民意”认为教堂“祸害”婴儿,所以该杀传教士,但曾国藩明知&ldqu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