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宋人陈师道《后山谈丛》记录一故实,可以从中看出端倪。!优!品·晓-说′罔! ¢已/发^布!罪*辛,章^結·
“李相昉在周朝知开封府,人望已归太祖,而昉独不附。王师入京,昉又独不朝。”宰辅李昉在后周时,知开封府,当时太祖赵匡胤已经有了很大威信,很多人都在攀附这位殿前都点检,只有李昉不去巴结。等到陈桥大兵进入京师,李昉又独自不去朝见。
这样,李昉就成为大宋建国的一个异数。
所以,初期,赵匡胤将他贬为道州司马。道州,在今天的湖南南部,与广东接壤。从汴梁到道州,有两千多里路。李昉上路后,步行,每天走十几里。同行有监护,问他,他说:“不急,等着,后面还会有诏命。”太祖知道后,下诏要他骑马去上任。他不去买马,去买了头驴,慢慢骑着去上任了。
后来又调到延州做别驾。延州,即今天的延安,那时属于边境地区。别驾,相当于通判,是州郡的第二或第三把手。按规定边境州官有三年期限,但到了期限,李昉不愿意往内地迁徙。/零/点~看`书? ¨勉*肺_粤`毒¢后来朝中宰相向太祖推荐了李昉,说“可大用”。于是召他到兵部。李昉辞别了五次,不准,于是进京。但路上走到长安时,称病两个月,朝廷派来的中使催促他尽快回朝复命,到了洛阳,又称病一个月,而后才走。好不容易这才到了汴梁。见到太祖后,他在等待一个结局。没有料到的是,“上劳之”,皇上很是慰劳了他一番。李昉这才受到感动。仿佛卧龙先生被刘玄德“三顾茅庐”感动一样,于是,说了一句让太祖感动的话:臣前日知事周而已。今以事周之心事陛下。
臣此前只知为后周服务而已。现在愿以为后周服务的忠心为陛下服务。
史称“上大喜”,皇上大喜,说:“宰相不谬荐人!”宰相真没有胡乱举荐人。能得到李昉,太祖真心高兴。
李昉就用这种方法,“前倨后恭”,完成乱世之后,读书人的一点孤傲式自尊。看起来很可笑。与誓死不背叛后周的韩通将军比,他屈服了;但是与范质等人比,他扼守了一点士大夫的荣誉;与陶谷比,他坚守了不主动阿附的门限。·w-e.n·x~u\e!t¨x?t-.*c`o\m.值得庆幸并值得原谅的是,大宋乃是一个有道邦国,李昉此举,气节有亏,但不是附逆。文明展开,需要更多模型,李昉的模型,意味深长。
《后山谈丛》记载的李昉故实,与国史记录或有抵牾,但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对于进入传统且有效传播的故实而言,文本可以独立获得独立的意义系统。至于如何鉴别“真伪”,需要思想史和辨伪学的双重介入。
与薛相一样,李昉并没有多少传奇故实,但他代表了那个时代士大夫的一种倾向:明哲保身,立言自重。
太祖晚期,对赵普的“专断”有所警惕,当赵普被雷德骧、雷有邻父子弹劾时,他有了罢黜赵普宰辅的意思,更由于卢多逊与赵普不和,太祖也听到了更多赵普的坏话,因此,特别想听听后周宿臣李昉的意见。但李昉的回答很让太祖不满,李昉说:“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臣的职责所在,主要是负责草拟书诏,至于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我能知道的。
太祖时,李昉没有做到宰辅。到了太宗朝,因为赵普、宋琪做宰相很久了,朝廷也希望能有后继者,但宰辅需要资历,在老臣中,没有人比李昉资历更老,于是李昉开始参知政事。赵普出镇河阳后,李昉又拜平章事,正式成为国家丞相。太宗一朝的“文治”,因为有李昉这样的文人参与,越来越有文明气象,距离五代乱世,已经越来越远。
李昉为相,在处理大宋与契丹的关系上,是“主和派”。他的名言就是:“屈己修好,弭兵息民”,皇上要委屈自己,努力与契丹修好;尽量停止战争,让百姓休息。
这一条原则,后来成为大宋诸臣中“主和派”劝谏君主的关键词,也成为君主自我标榜的关键词。
为了做到“弭兵息民”,李昉几乎不讨论北向用兵之事。几次应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