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K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LK小说 > 袁氏当国 > 第52章完结

第52章完结

民国以来,写政治诗的诗人,而有诗可传世的,真不下几十百人。*秒+蟑,结~暁\税_旺~ `已_发~布′蕞¨歆`蟑,結·这也是有‘中国特色’的士大夫文学。陈寅恪教授晚年就写了十多首藏头不见尾的,在民国诗坛上有极高度文学价值的讽政诗。这种屈原式的灵感,是八十年来中国新诗界,至今还无法企及的高层文学。也是一般目前新诗人的文学涵养,所无法欣赏的‘文字游戏’。但它却是绝对没有死掉的传统文学里,一个极其重要的部门。不论新诗人们如何的诅咒和漠视,它还是老而未死的,中国文学里的一种极其崇高的表达形式,胡适所谓‘要下几十年的功夫’是也【胡氏亲口告诉笔者的】。

陈寅恪的讽政诗,也曾使我的两位杰出的老乡──余英时和汪荣祖两教授,打了好几年的官司……。余说他怀念国府,汪说他只是厌烦老共,却并不怀念国民党……。吾人旁观者不清,究竟不知道陈公这位瞎和尚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是不论怎样,这才是第一流的诗、第一流的文学。‘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它不是‘轻薄为文’者流所可了解和信口雌黄的。?微~趣~暁.说- +追′醉*欣`蟑?节?但是在这些政治诗当中,汪精卫的那首‘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只是喊喊革命口号,不够传统诗评中的所谓温柔敦厚也。至于毛泽东的‘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鸟儿问答’】,那就是转型文学中,地道的放屁了。

在笔者的谬见中,我却十分看重袁寒云这首讽父诗。这位‘假名士’的作品,实在不是和他同时的‘南社’之中的数百个‘真名士’(像易实甫、樊樊山等人),无病呻吟、搔首弄姿的作品,可以望其项背的。这当然是读诗人各有所喜的偏见,但是我想读者贤达中,或不无偏见同调也。为与海内外同好共品之,谨就个人记忆所及,将青少年期就能背诵的‘假名士’的讽父诗,七律一首,抄录如下:

乍着微棉强自胜,阴晴向晚未分明。

南回寒雁掩孤月,西落骄阳黯九城。

驹隙存身争一瞬,蛩声警夜欲三更。

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寒云这首讽父诗的重点是最后两句,劝老头子,千万‘莫到琼楼最上层’。~小_说.C,M\S~ +已_发¢布*醉,歆+彰_結/其他六句都是搭配的,所以上六句,他嫌配角不好时,就换来换去。笔者在青少年期所读的寒云讽父诗,至少就有两种。上录为个人可以背诵,而比较喜欢的一首。下面一首则是在上引袁静雪忆父文中发现的。二者略有不同。并录如下:【见本刊三三八期页一三0】

乍着微绵强自胜,荒台古槛一凭陵。

波飞太液心无住,云起苍崖梦欲腾。

几向远林闻怨笛,独临虚室转明镫。

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其最后两句都是相同的,只是其他五句有别。是所谓‘推敲’。推敲出新的灵感和音韵来,对旧作又不肯‘割爱’,就多首并存了。这也是一般‘下几十年功夫’的,旧律诗作者的通病。也是他们彼此在诗坛见高下的标竿。‘南社’当年解体的原因,便是宗黄(仲则)和宗郑(孝胥)两派争执不休的结果。胡适对旧诗的欣赏,显然便是倾向于‘宗郑’的。

毛泽东那首‘占领南京’的七律中的‘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联,他底老师胡适就说他‘不通’。不通的原因就是他的文学‘境界’太低,作律诗的汉学底子也不够。作律诗重在‘推敲’,而毛公的推敲本领,也只能到此为止,所谓‘黔驴技穷’也。下棋的人有句话叫做‘棋高一着,逼手逼脚’,其实做旧诗词,也是如此的,所以毛的旧诗词,尤其是那有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