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K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LK小说 >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 第21章完结

第21章完结

聪则不能别清浊之声,智失别则不能审得失之地。~x/w+b!b′o¢o?k_..c/o`m,目不能决黑白之色则谓之盲,耳不能

别清浊之声则谓之聋,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盲则不能避昼日之险,聋则不能知

雷霆之害,狂则不能免人间法令之祸。”这就清楚地说明了人的感觉和思维器官与认识

对象的关系,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在认识方法上,韩非主张“去喜去恶”,切

忌主观偏见和先入为主的成见来左右人们的认识。他说:“喜之则多事,恶之则生怨。

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合。”

(《扬权》)在检验认识标准上,韩非提出了“参验”的方法。

他说:“循名实以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奸劫弑臣》)

韩非所说的“参验”,就是对各种情况在进行排列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

然后检查验证认识的正确与否。他认为只有按认识的规律办事,才能“得事理则必成

功”。+w^o\s*y!w..′c-o¢m+反之,就是主观的妄想和臆测,他称之谓“前识”。他说:“先物行,先理动,

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妄意度也。”(《喻老》)妄意度就必然失败。韩非的认识

论,虽然还属于朴素唯物论的范畴,但它的理论思维水平,无疑是先秦思想家最高的。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

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虽然韩非的主观意图是说明法

治与礼治的根本对立,着意批判儒家宣扬的礼治思想,为法治战胜礼治制造理论根据,

但它确实客观地揭示了当时儒法两种思想根本对立的现实。当然,韩非的矛盾学说,也

有过分强调对立,把斗争绝对化的倾向,这也是不能忽视的。韩非对矛盾的转化条件,

也作了辩证的解释。如国家的强弱,他认为关键是实行不实行法治。,小-税-宅+ ~首¨发_“国无常强,无常

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有度》)又如祸福的转化条件,他认为

关键是“行端直”和“骄心生”这两个条件。“行端直”,则祸能转化为福;“骄心

生”,则福能转化为锅。他还以水火为例,说明矛盾转化的条件性。水本来是能够克火

的,但若把水盛在锅里,火就可以反过来克水,把水烧干,这是因为条件不同的缘故。

韩非又用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解释历史现象,形成了他的进步历史观。他认为时代在变

迁,社会在发展,因循守旧、复古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他用“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

猛烈抨击顽固守旧的陈腐思想,为推行他的革新变法主张寻找理论根据。当时,韩非的

历史观还有不少缺陷,本质上还是唯心主义的。

《初见秦》、《存韩》是韩非的上秦王书。《难言》、《说难》、《孤愤》是韩非

被囚禁秦国时写的,借以抒发自己的孤独愤闷心情。《五蠹》、《八奸》、《奸劫弑

臣》、《六反》,重点揭露奸臣、儒生、侠客、纵横家和商人对国家的危害,必须对他

们依法加以治理。以上都反映了韩非的政治思想。《显学》篇,是韩非对儒、墨两大学

派的学术批判,重点是批判儒家学派,为推行法治理论扫清障碍。

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

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画鬼最易”

等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